------
论诸葛亮形象
摘要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在罗贯中笔下,诸葛亮是治戎与奇谋兼长,理民之才与为将之谋皆优的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是人民心中的英雄人物,是忠贞和智慧的化身。他对刘氏父子忠贞不二,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出鬼入神之计”,是战无不胜、无往而不利的:隆中决策、博望烧屯、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祭东风、三条妙计、火烧赤壁、智算华容、安居平五路、七擒孟获、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祈禳星之法延寿、死诸葛吓走活仲达、遗计斩魏延、显神保蜀民、预知邓艾偷渡阴平等等,这一切都在诸葛亮的掌握之中,料事如神,有如此美化、理想化的人物,鲁迅曾赞到“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则在篇末写道: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子民,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忠心,布公正;效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伏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假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专注平而规劝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吾亦借用
关键词 三国演义、诸葛亮、忠贞、智慧、鲁迅
内容
一 智慧无双,谋划轶群
诸葛亮的智慧主要从政治、军事、人生三个方面加以体现。
( 1 )政治智慧
1 ,坚持联吴抗曹的战略
联吴抗曹在诸葛亮的政治外交生涯中,他始终如一奉行这一战略是有其原因的。在诸葛亮看来:曹操的实力不及袁绍,却能消灭袁绍,并不是天意使然,而是曹操确有其过人之处。当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据半壁江山,拥兵百万。从刘备集团当时的实力来看,与曹操单打独斗无异于以卵击石。而孙权据有江东,凭长江之险,加之三世的经营,其根基稳固,人民依附,国富民强,刘备集团不具备消灭孙权的实力,只能寻求与之共存。
就曹孙两个集团而言,曹操是汉室的国贼,挟天子以令诸侯,而其力量又是如此之强大,占据大半江山,那么,克敌制胜的最佳途径就是联吴抗曹,结合孙刘两家的实力与曹操一决雌雄,这是唯一可行的选择。也是唯一出路,曹操起兵八十三万向江夏而来,为诸葛亮联吴抗曹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客观条件。曹操率兵而来,玄德至江夏,与孔明、刘琦共议良策。孔明曰:“曹操势大,极难抵敌,不如往投东吴孙权,以为应援,使南北相持,吾等于中取利有何不可?”诸葛亮与鲁肃商议联吴抗曹之策,凭他那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江东才俊共破曹贼。故有了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气势恢宏的“赤壁之战”。曹操赤壁之大败,刘备占得荆州,成为以后入蜀建都之基。所以联吴抗曹是诸葛亮外交智慧在政治斗争中的完美体现。
2 ,和平宽容对待少数民族。
诸葛亮一生中可以说是杀伐无数,法度极严,然而在对待和处理少数民族问题上他却能以一个政治家独到长远的眼光使其上升为政治问题来看待。”显示了其独树一帜的政治智慧。
《三国演义》八十七回中,马谡奉召赐众军酒帛。孔明问曰:“吾奉天子诏、削平蛮方。久闻幼常高见,望乞赐教。”谡曰:“南蛮恃其地远山险,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叛。丞相大军到彼,必然平服;但班师之日,必用北伐曹丕。蛮兵若知内虚,其反必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孔明叹曰:“幼常足知吾肺腑也!”可见攻心为上是诸葛亮的主要战略,目的是使蛮人臣服、边境安定,有一个长期稳定的后方。诸葛亮采取攻心的战术,七擒孟获。他利用其高明的政治手腕,以攻心为主,军事打击为辅,擒而纵之。使得蛮王孟获匍匐于帐下,肉袒谢罪。孔明不计前嫌,请孟获入帐,设宴款待。令其永为洞主;所夺之地,尽皆退还。蛮王归降,诸葛亮力排众议,不在蛮方设立任何机构,以蛮治蛮,使得蛮人心无疑忌、心悦诚服。他用自己高明的政治手腕为蜀国赢得了一个稳定的边疆环境,为其北伐中原奠定了一个稳固的后方。诸葛亮此举对后世来说仍有较深刻的借鉴意义,可见其独树一帜的政治智慧。
( 2 )军事智慧
《三国演义》中罗贯中不仅充分展现了诸葛亮的政治智慧 , 还把他塑造为“用兵如神的谋略大师,成为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
1 ,奇谋妙策 , 神机妙算
卧龙先生的隆中决策、博望烧屯、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祭东风、三条妙计、火烧赤壁、智算华容、安居平五路、七擒孟获、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祈禳星之法延寿、死诸葛吓走活仲达、遗计斩魏延、显神保蜀民、预知邓艾偷渡阴平等等,战无不胜、无往而不利,无不以显示他的“经天纬地之才,出鬼入神之计”。
2 ,科技发明
“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陈图,咸得其要云。”诸葛亮的军事发明首屈一指的要算“八阵图”了。阵,指的是战斗队形,图,就是法度,阵图则是阵法。 诸葛亮利用八阵图使陆逊被困,司马懿被挫。乃至后来姜维亦用八阵之法屡次取胜。
( 3 )人生智慧
------ “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有人曾经向他推荐孙权,诸葛亮拒绝了,说:“孙将军可谓人主,然观其度,能贤亮而不能尽亮,吾是以不留。”可见,他选择的对象必须能够让他充分发挥其才能,即“尽其才”,而非简单地“用其才”。 因为 诸葛亮清楚地看到:汉室衰微,各地豪强对中原虎视眈眈,都有建立政权的可能,但判断进步事业的关键是能否救民众于兵荒马乱之中。刘备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名义上还是正统的刘氏成员,是传统汉室的延续。他平时素以“仁义”闻名,宽厚仁德,爱惜百姓,虽然打出“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民”的旗帜,但相比较曹操“宁叫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自私心理,还是有几分正义的意味。 而刘备更是 茅庐,他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作为回报,在以后的政治 生涯中更是为实现辅佐刘备匡复汉室的理想 , “鞠躬尽瘁 , 死而后已”。
二竭效忠贞,至死方休
从“白帝托孤”到“秋风五丈原”这短短十二年里,诸葛亮独力支撑蜀汉政局,日理万机,尽心竭力,为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而不懈奋斗。平定南方之后,又亲率大军北伐,临行呈上著名的《出师表》,他出师北伐,因积劳成疾,吐血不止,自知生命垂危,首先想到的仍然是蜀军的安危和蜀汉的存亡,仔细安排退军部署,推荐自己的接班人,还“强支病体,令左右扶上小车,出寨遍观各营”。在这最后一次巡视军营中,他怀着无限的遗憾长叹道:“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其有极!”上至国君,下至部属,近至眼前的退军节度,远至今后的方针大计,一一思策, 临终时,家里只有“桑八百株,田十五顷”,临终前,他立下遗嘱特意提出不要求任何照顾,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伟壮无不敬仰、慨叹。
参考文献:
1.
《三国演
义》
2. 《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3. 沈伯俊 《忠贞智慧,万古流芳——论诸葛亮形象》
( 作者、责任编辑:泽曦 )
本文链接地址:http://xiangru.org/?post=29 http://blog.xiangru.org/?post=29
发表评论: